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6:01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为君常济往来人
唐代诗人 郭震的《野井》。
全诗原文: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鑿【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27画,部外筆画:19画
〔古文〕《唐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音昨。《廣韻》鏨也。《古史考》孟莊子作鑿。《師古曰》鑿所以穿木也。
又《說文》穿木也。《易·繫辭·刳木爲舟疏》刳鑿其中。
又《詩·豳風》二之日鑿冰冲冲。《朱註》鑿冰,取冰於山也。
又黥。《前漢·法志》其次用鑽鑿。《註》鑿,黥也。
又開也。《前漢·張騫傳》然騫鑿空。《註》鑿,開也。空,通也。騫始開通西域道也。
又造也。《公羊傳·成十三年》公鑿行也。《註》鑿,猶更造之意。《釋文》鑿,在洛反。猶造意也。
又《韻會》六情曰六鑿。《莊子·外物篇》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註》六情也。
又《正字通》恣意不求合義理,謂之鑿。《孟子》爲其鑿也。《前漢·禮樂志》以意穿鑿。
又書名。緯書有《乾坤鑿度》。
又《廣韻》則落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音作。《集韻》鮮明貌。《詩·唐風》白石鑿鑿。《傳》鑿鑿,鮮明貌。《釋文》鑿,子洛反。
又《九章算術》粟率五十,鑿二十四。言粟五斗,爲米二斗四升。《左傳·桓二年》粢食不鑿。《註》不精鑿。《釋文》鑿,子洛反。《杜甫詩》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又《廣韻》《集韻》昨木切,音族。《廣韻》鑿鏤花葉。
又《集韻》《韻會》《正韻》在到切,漕去聲。《集韻》穿空也。《增韻》孔寵。《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輻,量其鑿深以爲輻廣。《釋文》鑿,曹報反。
又如字。《前漢·楚元王傳》羊入其鑿。《師古註》鑿,在到反。謂所穿冢藏者。《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攺鑿。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敎。
又《集韻》七到切,音操。宂也。
又《唐韻正》平聲,音漕。《水經注》桓有問鼎之志,乃漕一洲,以充百數。漕卽鑿字。
又《韻補》叶脞五切,租上聲。《易林》鉛刀攻玉,無不鑽鑿。龍體具舉,魯班爲輔。
處【申集中】【虍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
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廣韻》留也,息也,定也。
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
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
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
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
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
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所也。《詩·邶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魯語》五三次。《註》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
又《集韻》居御切。通據。人名,齊有梁丘處。
又通杵。《公羊傳·僖十二年》侯處臼卒。《註》《左傳》作杵臼。《說文》作処。《廣韻》俗作䖏。
若【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敎【卯集下】【攴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音較。《說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釋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廣韻》敎訓也。《玉篇》敎令也。《易·觀卦》聖人以神道設敎。《書·舜典》敬敷五敎在寬。《傳》布五常之敎。
又《禮·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註》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賔客,朋友也。《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註》敎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荀子·脩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敎。
又《蔡邕·獨斷》諸侯言曰敎。《正字通》諭告之詞,其義與令同也。
又《廣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義同。敎字从从攴。
當【午集上】【田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
又《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
又《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又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
又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
又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不左不右。《禮·學記》當其可之謂時。《史記·禮書》好惡以節,喜怒以當。
又主也。《左傳·襄二十七年》慶封當國。《註》當國,秉政。《儀禮·喪服》童子唯當室緦。《註》當室者爲父,後承家事者爲家主。
又偶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及飮,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戸窺,心說而好之,恐不得當也。《註》師古曰:當謂對偶也。
又抵也。《史記·屈賈傳》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又《增韻》蔽也。《左傳·昭二十年》使祝鼃寘戈於車薪以當門。《李白·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又斷罪曰當,言使罪法相當也。《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註》當謂處其罪也。《路溫舒緩書》奏當之成。
又《正韻》猶合也。理合如是也。《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當事,則戸外南面。《註》當事,將有事而未至。《史記·萬石君傳》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固當。《註》固當者,反言之,以見其不當如是,責讓之甚也。
又過當。《史記·霍去病傳》斬首捕鹵過當。《註》言不啻相等。
又勾當。《歐陽修·歸田錄》曹彬平江南,詣閣門求見。其榜子云:奉敕江南勾當公事回。
又《職官分紀》奏舉京朝官,知縣資序二人,充本司勾當。
又官名。《前漢·宣帝紀》詔單于毋謁,其左右當戸之羣皆列觀。《註》左右當戸,匈奴官名。
又排當,宋宮中宴飮名。
又州名。《韻會》本羌地,唐置當州,蓋取燒當羌以名之。《後漢·明帝紀》秋九月,燒當羌隴西。
又縣名。《正字通》鳳州兩當縣。《後漢·郡國志》南郡有當陽。
又《劉隆傳》遣隆屯田武當。《註》武當,今均州縣也。
又馬當,武當,山名。
又當康,獸名。《山海經》欽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註》牙豚也。
又當魱,魚名。《爾雅·釋魚》鯦當魱。《註》海魚也。
又姓。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丁浪切,黨去聲。事理合宜也。《禮·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韓詩外傳》君子行不貴苟難,惟當之爲貴。
又底也。《韓非子·外儲說》堂谿公見韓昭侯曰:人主漏泄羣臣語,譬猶玉巵之無當。
又《正字通》凡出物質錢,俗謂之當。《後漢·劉虞傳》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復抄奪之。《註》當,音丁浪反。
要【申集下】【襾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唐韻》於霄切《集韻》《韻會》伊消切,音邀。《博雅》約也。《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註》久要,舊約也。《左傳·哀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
又求也。《孟子》脩其天爵,以要人爵。
又䙅也。《詩·魏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又會也。《禮·樂記》要其節奏。《註》要,猶會也。《釋文》要,一遙反。
又《廣韻》勒也。
又劫也。《前漢·文帝紀》上自欲征匈奴,羣臣諫不聽,皇太后固要,上乃止。
又劾也,察也。《周禮·秋官·鄕士》異其死之罪而要之。《疏》要,劾實也。《書·康誥要囚傳》要察囚情,得其辭以斷獄。
又衞圻之外,謂之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
又姓。《通志·氏族略》吳人要離之後,漢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朔方大將軍要珍。
又水名。《水經注》濡水,又東南流與要水合。
又靑要,山名。《山海經》靑要之山,寔惟帝之密都。
又高要,縣名。《一統志》屬廣州府。
又與腰通。《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今作腰。別詳肉部。
又《廣韻》於笑切。讀去聲。《篇海》凡要也,要會也。《孝經》先王有至德要道。《晉書·宣帝紀》軍事大要有五。
又《論語》久要,亦讀去聲。《王安石·老人行》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叶入誚韻。
又《集韻》伊鳥切,音杳。與騕同。騕褭,良馬名。或作要。
又以紹切,音。與偠同。偠紹或作要紹。舒緩貌也。
路【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又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又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又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又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又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又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凿处若教当要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凿处若教当要路全诗作者是谁?凿处若教当要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凿处若教当要路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