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6:09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复道中宵留宴衎
唐代诗人 马怀素的《夜宴安乐公主宅》。
全诗原文:
凤楼䆗窱凌三袭,翠幌玲珑瞰九衢。
复道中宵留宴衎,弥令上客想踟蹰。
弥【寅集下】【弓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玉篇》同彌。(彌)〔古文〕《廣韻》武移切《集韻》《韻會》民切,音迷。《說文》弛弓也。
又《玉篇》徧也。《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註》彌猶徧也。
又《類篇》終也。《詩·大雅》誕彌厥月。《傳》彌,終也。
又《廣韻》益也。《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又《廣韻》長也,久也。
又遠也。《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註》彌遠也。
又祲也。《周禮·春官·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又彌縫,補闕也。《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疏》彌,謂彌逢補合。《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又彌彌,猶稍稍也。《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又彌龍,車飾。《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又扞彌,國名。《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又姓。《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又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又《類篇》綿批切,音迷。嫛彌,嬰兒也。《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註》嬰,猶嫛彌也。
又《韻會》母婢切,彌上聲。《類篇》止也。《韻會》息也。《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註》彌節,少安之意。《韻會》通作弭。
令【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集韻》《正韻》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又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爲令,以下爲長。
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爲令德,非其人猶不可,况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零。厮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複姓。
又《詩·齊風》盧令令。《註》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又與鴒通。《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卽鶺鴒鳥。
又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又《集韻》郞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又《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音連。亦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又《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又叶呂張切,音良。《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叶下邦。《說文》載卩部。从亼从卩。發號也。《徐曰》亼卽集字,人而爲之節制。會意。
上【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又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又上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又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又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客【寅集上】【宀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
又《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
又《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
又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
又《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
又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又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又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
又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
又《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翺翔之焉薄。
想【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正韻》悉兩切《集韻》《韻會》寫兩切,音鯗。《說文》冀思也。註希冀而思之也。《後漢·王霸傳》夢想賢士。《晉書·謝安傳》悠然遐想。
又《增韻》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
又《周禮·春官》眡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十曰想。《註》鄭司農云:想者,輝光也。鄭康成曰:想雜氣有所似,可形想也。《六書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⒈ 见“踟蹰”。亦作“踟跦”。亦作“踟躕”。亦作“踟躇”。
⒉徘徊不前貌;缓行貌。
引《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躕。”
《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擕手,踟跦步趾。”
一本作“踟躕”。 李周翰 注:“踟躕,缓行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唐戴叔伦《感怀》诗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⒊ 犹豫;迟疑。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躕,千载后,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笋》诗:“且食勿踟躕,南风吹作竹。”
清侯方域《与吴骏公书》:“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躕。”
李健吾《末一个女人》:“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躕着,臊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会,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⒋ 逗留;歇息。
引《太平广记》卷四九〇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自虚 恃所乘壮,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沉既济 《任氏传》:“郑子 随之东,至乐游园,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宋 欧阳修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⒌ 须臾;瞬间。
引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
《魏书·萧衍传》:“运神器於顾眄,定宝命於踟蹰。”
宋 苏轼 《和刘柴桑》:“万刼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⒍ 相连貌。
引《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李善 注:“踟蹰,相连貌。”
南朝 梁江淹《灵丘竹赋》:“窓峥嶸而緑色,户踟蹰而临空。”
⒎ 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引《初学记》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⒏ 梭的别称。
引元龙辅《女红馀志》卷上:“梭,一名踟蹰。”
清 王士禛 《蚕词》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
自注:“踟躇,梭也。”
弥令上客想踟蹰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弥令上客想踟蹰全诗作者是谁?弥令上客想踟蹰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弥令上客想踟蹰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