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9 10:44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仄仄○平平○仄
虽在神仙兰省间
唐代诗人 张说的《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
全诗原文:
怀玉泉,恋仁者,寂灭真心不可见。
空留影塔嵩岩下,宝王四海转千轮。
金昙百粒送分身,山中二月娑罗会。
虚呗遥遥愁思人,我念过去微尘劫。
与子禅门同正法,虽在神仙兰省间。
常持清净莲花叶,来亦好,去亦好。
了观车行马不移,当见菩提离烦恼。
与【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子【寅集上】【子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㜽《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⒈ 佛教语。谓禅定之法门,为心定于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达摩 所传禅法言,即谓禅宗法门。此“禅门”即禅宗之法门。
引唐 玄觉 《永嘉证道歌》:“是以禪门了却心,力。”
⒉ 犹佛门。指佛教。
引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内无不推 月涵 为禪门尊宿矣。”
严复 《和荆公》:“禪门讲座下,所得尽平平。”
⒊ 佛教语。即丛林。僧侣群聚的寺院。参见“丛林”。
引《躁静》:“禪门,别号丛林。”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繫马清溪树,禪门春气浓。”
同【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又《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又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又《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又叶徒黃切,音唐。《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
⒈ 政治、法度。
引《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⒉ 公正的法度。
引《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
《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⒊ 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
引《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⒋ 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引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⒌ 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
引《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
《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
《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⒍ 特指执行死刑。
引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 周鑣、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⒎ 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
引《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与子禅门同正法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与子禅门同正法全诗作者是谁?与子禅门同正法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与子禅门同正法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