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9 10:58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代诗人 王勃的《蜀中九日》。
全诗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臺,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⒈ 人的感情。
引《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
《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⒉ 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
引《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⒊ 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
引《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
《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公私受弊,人情摇动。”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⒋ 人与人的情分。
引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⒌ 民情;民间风俗。
引《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⒍ 情面;交情。
引《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
《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⒎ 指应酬,交际往来。
引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
《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⒏ 馈赠;礼物。
引《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
《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已【寅集中】【己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
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
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
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又《廣韻》《集韻》羊吏切,音異。義同。
厭【子集下】【厂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於葉切《集韻》《韻會》益涉切,饜入聲。《說文》笮也。从厂,聲。《徐曰》笮,鎭也。壓也。一曰伏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將以厭衆。《前漢·杜鄴傳》折衝厭難。《註》厭者,壓也。鎭壓難,使之銷靡也。
又《正韻》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
又《增韻》禳也,當也。《史記·高祖紀》於是因東游以厭之。
又合也。《周禮·春官巾車》王后厭翟。《註》次其羽,使相迫也。
又損也。《左傳·文二年》及晉處父盟以厭之。《註》厭猶損也。
又《儀禮·鄕飮酒禮》賔厭介入門左。《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之。
又《廣韻》惡夢也。
又《集韻》厭次,地名。
又《集韻》或作壓。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豔切,饜去聲。《集韻》足也。《詩·周頌》有厭其傑。《註》厭,受氣足也。《前漢·王莽傳》克厭上帝之心。《註》厭,滿也。
又《韻會》厭,斁也。《詩·葛覃》服之無斁。註:厭也。
又通作饜。《禮·曾子問》孔子曰:有隂厭,有陽厭。《註》厭是饜飫之義。
又《唐韻》《集韻》於琰切。《正韻》於檢切,音掩。《荀子·解蔽篇》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爲兩。
又《正韻》惡也。《論語》天厭之。
又《廣韻》厭,魅也。別作魘。《韓愈·游湘西寺詩》怵惕夢成魘。
又《正韻》與黶同。與掩藏之掩同音。《禮·大學》見君子而后厭然。《註》厭讀爲黶。厭,閉藏貌。
又《集韻》於鹽切,音㤿。同懕。《說文》安也。《詩·小雅》厭厭夜飮。《秦風》厭厭良人。《註》安靜也。
又《正韻》同。《左傳·昭二十八年》屬厭而已。《杜預註》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
又《集韻》《正韻》乙甲切,音押。《前漢·劉向傳》抑厭遂退。《註》師古曰:厭,音乙甲反,謂不伸也。
又《荀子·儒效篇》厭旦於牧之野。《註》厭,猶臨也。謂於將旦之先也。
又《正韻》通作壓。
又《集韻》乙及切,音邑。厭邑,濕意。
又《集韻》鄔感切,音暗。沈溺意。《莊子·逍遙遊》其厭也如緘。
南【子集下】【十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又《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中【子集上】【丨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又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又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又《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又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又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又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又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又《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又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又《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姓。漢少府卿中京。
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又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又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又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又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又《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又《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又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詩·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苦【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又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又《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又《類篇》急也。
又《博雅》悵也。
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又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又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又《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人情已厌南中苦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人情已厌南中苦全诗作者是谁?人情已厌南中苦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人情已厌南中苦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