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生活常识分类
热门标签:

生活常识

最新标签:

生活常识

关于大熊猫的全部资料[大熊猫的知识大全]

日期:2023/01/16 22:59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成都为了纪念  我国发起拯救大熊猫运动10周年  举行了“国际熊猫节”活动  因此,从那之后每年9月22日  就被定为国际熊猫节  据考古发现,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化石,  距今已有八百万年历史。  大熊猫也享有动物界的“活化石”美称,  从传说中凶猛的“蚩尤坐骑”,到如今憨态可掬的国宝。  大熊猫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大熊猫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真的跟蚩尤一起打过仗么?  说起远古时代的...

  成都为了纪念

  我国发起拯救大熊猫运动10周年

  举行了“国际熊猫节”活动

  因此,从那之后每年9月22日

  就被定为国际熊猫节

  据考古发现,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化石,

  距今已有八百万年历史。

  大熊猫也享有动物界的“活化石”美称,

  从传说中凶猛的“蚩尤坐骑”,到如今憨态可掬的国宝。

  大熊猫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大熊猫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真的跟蚩尤一起打过仗么?

  说起远古时代的大熊猫,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起网上流行的段子。

  “别看大熊猫现在像个‘铁憨憨’,当年蚩尤可是骑着它跟黄帝决战涿鹿呢!”

  但遍寻史籍,未见有相应的记载。

  唯一把大熊猫和蚩尤扯上关系的史料,只有《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这段话,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据国内最早研究大熊猫的专家、熊猫科研“教父”胡锦矗教授的说法,“貔貅”通常解释为大熊猫。而《史记·五帝本纪》提到的“大熊猫”显然是在黄帝的麾下。

  如果以上解释成立,那大熊猫要是真的跟蚩尤打过仗,也是作为对手,而非坐骑。

  图片来源:四川熊猫保育基地

  其实,依照史学界通行的解读,这句话中的“熊罴貔貅貙虎”,指的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部落,而非黄帝真的带着这些猛兽上战场。

  网上盛传的“蚩尤骑熊猫”,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古人怎么称呼“大熊猫”?

  《山海经·西山经·南山》中曾记载着一种名为“猛豹”的野兽,“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

  晋人郭璞是历史上较早全面、系统注解《山海经》的人,他在《中山经·崃山》批注有:“邛崃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

  还指出,所谓的“猛”“貊”“貘”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发音不同。

  他还在《尔雅·释兽》中对貘白豹进行了批注:“似熊,头小,卑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爱吃竹子、生活在川蜀一带,身上还是黑白相间,这种描述,就差把那圆滚滚的大熊猫“身份证号”报出来了。

  《山海经》之外,其他古籍也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

  如《神异经》中写道,“南方有兽,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名啮铁。”

  还有如《书经》中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则称为貔貅,《兽经》称貉,《本草纲目》称貘。

  食肉?食铁?食竹?大熊猫:我全都要!

  不难看出,在上述古籍中,提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离不开一句,爱吃铜铁。

  所以,大熊猫还曾有个响当当的名头——食铁兽。

  大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赞》中更是写道,大熊猫啥都不吃,就吃铜铁。(“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

  古文献中所记大熊猫啃食铜铁之事,并非全是古人臆想,现代以来也时有发生。

  1979年,一只大熊猫突然闯进住宅,啃坏了菜刀、保温桶。(四川省动物学会学术论文集《大熊猫》)

  1980年《光明日报》报道,卧龙自然保护区一只大熊猫将盛饲料的铁盆咬成碎块吞进肚子。

  1984年4月,四川一户农民家里突然闯进一只大熊猫。它一头钻进厨房,啃锅盖,咬铝锅。

  大熊猫啃食铜铁的说法,看来并非空穴来风,但也肯定不是白居易所言的“不食他物”。

  其实早在八百万年前,大熊猫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但在六百万年前,大熊猫画风突变,不吃肉,改吃竹子了。

  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生活有披毛犀、剑齿虎、猛犸象等野兽,跟它们竞争的话,想吃肉,估计只能捡它们吃剩的。

  另一方面,由于物种进化,大熊猫体内基因突变,手里的肉不香了,不如竹子香甜。

  为了吃竹子,大熊猫还进化出了“第六指”——“桡侧籽骨”。它就像一根多出来的“拇指”,让大熊猫的手掌得以形成对握、抓住竹子。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介绍,如今大熊猫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员,已演变成一种专注的植食性动物。

  “猫熊”还是“熊猫”?

  关于大熊猫的名字,网上还有个流行的故事。

  1939年重庆北碚平民公园展出了一只大熊猫。在展出时工作人员从左到右写了它的拉丁文学名后,为了书写统一,也从左至右横书其中文名为“猫熊”。但人们习惯从右至左读,认成“熊猫”。于是从此之后,“大猫熊”就变成了“大熊猫”。

  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大熊猫”本来应该叫“大猫熊”。

  仔细考究,这个故事也站不住脚。

  早在1911年,《世界月报》上就有“中国西部诸地高出海面约五千呎以上竹林深处,熊猫居焉。”的记载。

  1922年的《申报》也有记载,当地举办篮球比赛,有一支球队就叫“熊猫队”。

  而且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就有“熊猫”一词。1938年出版的《辞海》也已经收录“熊猫”一词,用来指大熊猫了。

  当时的报刊书籍都是竖版排列的,不存在读岔了的情况。

  有学者总结了1920-1949年间中文报刊情况发现,“熊猫”一词在关于大熊猫的文章标题中出现过247次,远远高于“猫熊”的6次。

  可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猫”就已经成为了比“猫熊”更常见的叫法。

  大熊猫保护,未来可期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大熊猫的处境一度十分严峻。

  我国一直重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各种保护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建立起60余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强化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根据2021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数据,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1114只增加到了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成功“降级”,就是对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最大的肯定。

  同时,我国在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圈养种群已超过600只,为大熊猫放归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书写出更加美好的篇章。关于大熊猫的全部资料[大熊猫的知识大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