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综合知识分类
热门标签:

生活知识妙招

最新标签:

生活知识妙招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又是一年端午时]

日期:2023/01/16 20:19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端午节,古时又称端五节龙舟节重五节菖蒲节等,“端午”二字最早出自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著《风土记》中,此人正是语文课本里“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周处。  金庸老爷子的小说《笑傲江湖》里写到日月神教一年一度的佳节就是端午节,在这一天全教上下人员都齐聚一堂,尽情吃喝,尽情享乐。根据干支历法,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为“午月”,午日又称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  我们一提到端午节,脑海里立刻就...

  端午节,古时又称端五节龙舟节重五节菖蒲节等,“端午”二字最早出自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著《风土记》中,此人正是语文课本里“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周处。

  金庸老爷子的小说《笑傲江湖》里写到日月神教一年一度的佳节就是端午节,在这一天全教上下人员都齐聚一堂,尽情吃喝,尽情享乐。根据干支历法,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为“午月”,午日又称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

  我们一提到端午节,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吃粽子和划龙舟的情景来。

  粽子,即粽籺,籺[hé]本义是米麦的碎屑,在百越一带是用米或米粉辅以馅料做成的美食。粽子是民间俗称,主要是由糯米、各种馅料,外面用箬叶、菰叶、芭蕉叶或柊[zhōng]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大多是圆角状、四角状。粽子由来久远,最早是百越先民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糉者,芦叶裹米也。”东汉末年,出现了最早的广州咸水粽,人们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以菰叶包裹成四角形,因草木灰呈碱性,故称咸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成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风土记》里记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这里的“角黍”就是粽子,北方产黍,人们用黍米包粽子,呈角状。而在南方,人们将稻米填充于竹筒内,称为筒粽。在晋代之前,世上只有原味白粽这一种,什么馅料都不添加。而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用糯米包粽子了,里面还添加中草药,可谓口味独特。

  南北朝时期,粽子馅料丰富多样,里面会加入板栗、红枣、赤豆、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互相馈赠的礼物。

  到了唐朝,糯米、江米已经取代黍米,粽子用米“莹白如玉“,出现了菱形、锥形的样式。

  宋代,饮食文化和商品经济发达。不仅有沿街叫卖的货郎,还有专卖粽子的店铺。蜜饯粽开始出现,各种果品入粽已经十分流行。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材料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变成芦苇叶。同时粽子的品种亦丰富多彩。

  到了清朝,粽子品种更加丰富,豆沙、胡桃、松仁、红豆等都是寻常辅料,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可谓是闻名遐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上古时期,百越先民就以龙为图腾,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的方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人们饱尝战乱之苦,百姓最重视的习俗是“辟兵缯“,端午节这天大人小孩手臂上都要缠上五彩丝线,祈望躲避兵灾瘟疫。这种习俗逐渐取代了龙舟竞渡的风俗。

  唐朝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相对安宁。龙舟竞渡之风鼎盛,并流传到其他国家。

  到了宋代,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在端午节不仅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蹴鞠娱乐活动,还少不了龙舟竞渡活动,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龙舟竞渡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武陵竞渡略》记载,“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也就是说,龙舟比赛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

  端午节,正值仲夏,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各种毒虫、害虫滋生。古人形容此间为“恶月恶日“、”五毒尽出“,认为草药的药性是一年里最强的时候。所以,端午节除了人尽皆知的粽子、龙舟民俗外,其他习俗主要是反映人们祛病防疫、驱邪禳灾的美好愿望。

  比如拴五色线、洗草药浴、画额、戴香囊、薰苍术、采药制凉茶、喝雄黄酒……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端午这日,家家都要插上艾草,挂上菖蒲,用来驱蚊、辟邪。

  犹记得小时候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就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只不过许仙不知道的是,本是祛病辟邪的雄黄酒却使白娘子现了形。

  每年端午,不能不提到一位文化名人—屈原。不管端午节是不是纪念屈原,这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屈原“这个文化符号,将粽子、龙舟和端午节等诸多元素紧密地联系起来,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子孙,让中华传统文化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农历五月初五,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许下最美好的心愿:愿亲朋好友没病没灾,愿国家年年风调雨顺,愿自己岁岁平安键康。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又是一年端午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