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7 07:45作者:小编人气:
历史娱乐化
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炮轰“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中国历史随各人喜好而转变,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历史感之重。于是,当今天历史遭遇“戏说”甚至“恶搞风”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中国人历史感的丧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与赵文卓结婚”的笑话,也让人们怀疑,当“历史和娱乐联姻”之后,“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的忧虑会不会成为现实?
正方:“戏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
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
专家观点:
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
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方:“戏说历史”会误导观众
历史与娱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娱乐就一定要背离历史真实呢?史书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野史遗闻也不足以支撑起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剧的虚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是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虚构的原则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虚构要合情合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应该根据已有的现实真实来虚构。如果超越真实来虚构,又要打着历史剧的旗帜,那未免让懂历史的人倒尽胃口,不懂历史的人了解错误的历史。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帜而远离历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远离了历史真实,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也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也就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学者观点:葛红兵:“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钩心斗角的智慧,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
给读者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内在于人,它更朴素本真。
认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此言之前提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准确的历史,是基于正确的历史观的历史。如果不是准确的历史,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历史,那么学习这样的历史,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可能会使后人重蹈前人的覆辙,甚至可能犯下更大的错误!
名人庸俗化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杜甫《登高》一诗的人物配图是这样的,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着头,面带沧桑,呈现倚石忧思的神情。然而这则插图“惨”遭涂鸦。在孩子们的手中,历史上过得苦兮兮的“诗圣”形象完全被颠覆,从1200多年前的唐代,“穿越”到现代。
杜甫插图被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
过得苦兮兮的杜甫,一下子快活了起来。这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转发量难以统计。
网友“叹绝”调皮孩子的创意
打完机枪卖西瓜,开了摩托骑白马,跳完舞后打篮球……这组图片让杜甫不仅“潮”了,“酷”了,还显得更“忙”了。
杜甫形象原本十分严肃,在调皮孩子天马行空般的创意下,让人哭笑不得。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
①近日历史人物作文,“诗圣”杜甫突然“很忙”,在网络蹿红,然而他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缘由却并非他的千古名句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历史人物作文,而是无数在微博和帖子上疯传的关于他的五花八门的涂鸦图片。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还在筹划
之际,杜甫却以此种方式先火了起来,对此我们不知该感到欣慰还是忧虑。
②其实,伴随着杜甫画像涂鸦事件的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也是纷纷扬扬、争论不休。力挺者以为,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涂鸦是对于画像的“再创作”,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童心和童趣,应该呵护。批评者则不以为然,认为网友创作时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要尊重传统文化,而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则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对于网友的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涂鸦游戏,笔者亦是深感忧心。在笔者看来,减压、增强创造力、保持童心童趣,似乎并不能成为其名正言顺地对诗坛巨匠的画像进行恶搞涂鸦甚至丑化的借口,更何况对于杜工部画像的“再创作”早已超越了学生群体调皮捣蛋的涂涂画画,而成为网络上的集体狂欢行为,一些图片也远远突破了能被接受的尺度,更有甚者,则重新编排了诗人生平,称其“插画模特”。也难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要在其新浪官方微博转了一组“杜甫很忙”的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表达不满之情。
③据悉,网上传播的“杜甫很忙”的涂鸦是以高二《语文》人教版上的杜甫《登高》一诗的配图为原图进行“创作”的。这幅由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中,大诗人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
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尽显其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而在网友们的笔下,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子美忧国忧民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不但被“穿越”到现代骑自行车、打篮球、打CF实战游戏,在电脑上写诗、在路边摆摊卖西瓜,甚至还变身为火影忍者、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有网友开玩笑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快脱销了”,人们对于涂鸦游戏的热衷由此可见一斑。
④实际上,遭遇恶搞的又岂止杜甫一人,此前李白、辛弃疾、雷锋等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都曾成为网友们消遣的对象,被极度娱乐化和消费,引发猛烈的网络集体热潮和集体围观。曾几何时,网络恶搞已成了一种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怪现象。而对此,甚至有人声称:没被涂鸦过,就不算是“大家”,“娱乐一下大众,无伤大雅”。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这些“娱乐”事件中,“大家”和“偶像们”俨然成了一个娱乐大众的玩偶,以及被恶搞和释放压力的对象,在其形象、尊严和声望被狠狠地丢到了一边的同时,其身上具有的强劲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也被无情地消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⑤应该说,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们为我们灿烂、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身上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随便对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大家进行涂鸦、恶搞、丑化也就反映出了一些人对于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与素养的不足。对于文化我们要怀有敬畏之
心,对于为我们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名垂青史的个人更要心生敬重和感恩,因之,又岂能将他们作为娱乐大众的对象呢?笔者希望,给为我们创作和留下了很多美妙篇章和诗歌的大诗人杜甫多一些敬意,少一些亵渎吧!让“诗圣”从此种不堪的“忙碌”中脱离出来,歇一歇脚,不要让过度的娱乐将其消费殆尽、使其形象破损!请尊重我们的先人和文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名人历史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