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5:03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渌水白云谁相贵
唐代诗人 司马逸客的《雅琴篇》。
全诗原文: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
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林。
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岑。
直干思有託,雅志期所任。
匠者果留盼,雕斵为雅琴。
文以楚山玉,错以昆吾金。
虬凤吐奇状,商征含清音。
清音雅调感君子,一抚一弄怀知己。
不知钟期百年余,还忆朝朝几千里。
马卿臺上应芜没,阮籍帷前空已矣。
山情水意君不知,拂匣调弦为谁理。
调弦拂匣倍含情,况復空山秋月明。
陇水悲风已呜咽,离鵾别鹤更凄清。
将军塞外多奇操,中散林间有正声。
正声谐风雅,欲竟此曲谁知者。
自言幽隐乏先容,不道人物知音寡。
谁能一奏和天地,谁能再抚欢朝野。
朝野欢娱乐未央,车马骈阗盛彩章。
岁岁汾川事箫鼓,朝朝伊水听笙簧。
窈窕楼臺临上路,妖娆歌舞出平阳。
弹弦本自称仁祖,吹管由来许季长。
犹怜雅歌淡无味,渌水白云谁相贵。
还将逸词赏幽心,不觉繁声论远意。
传闻帝乐奏钧天,傥冀微躬备五弦。
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
犹【巳集下】【犬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
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傳》猶,可也。
又本作猷。《詩·小雅》克壯其猶。《傳》猶,道也。《箋》猶,謀也,兵謀也。《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又》謀猶回遹。《箋》謀爲政之道。
又《大雅》王猶允塞。《箋》猶,謀也。
又《廣韻》尚也。《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又《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又夷猶。《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註》疾舒之中。《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又《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又《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又姓。《正字通》宋猶道明。
又《集韻》《正韻》餘招切,音遙。《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又與搖通。《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又《廣韻》《集韻》居祐切,音究。《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余救切,音柚。《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又叶余久切,音酉。《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猶)
怜【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郞丁切,音靈。《玉篇》心了也。
又《集韻》靈年切,音連。與憐同。《韋應物休暇東齋詩》捫竹怜粉汚。
又《五音集韻》朗鼎切,音。憭也。(憐)〔古文〕㥕《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蓮。《說文》哀也。《吳越春秋河上歌》同病相憐。
又《廣韻》愛也。《魯連子引古諺》心誠憐,白髮元。
又《集韻》離珍切,音鄰。義同。《楚辭·九辯》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叶上生。俗作怜。
⒈ 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
引《汉书·艺文志》:“《雅歌诗》四篇。”
王先谦 补注:“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此四篇岂即四曲歟?”
《通志·乐一》有 南朝 梁武帝 《雅歌》十二曲,即《俊雅》、《皇雅》等,郊庙朝廷用之。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创定雅歌,以咏祖宗。”
《隋书·音乐志下》:“时散骑侍郎 邓静 善咏雅歌,乐师 尹胡 能习宗祀之曲。”
⒉ 风雅的歌吟。
引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临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宋 赵鼎臣 《念奴娇·送王长卿赴河间司录》词:“万柳亭边,雅歌堂上,醉倒春风里。”
《三国演义》第一〇四回:“好看里,于今无復雅歌声。”
淡【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正韻》徒覽切《集韻》《韻會》杜覽切,音啖。《說文》薄味也。《急就篇註》平薄謂之淡。《史記·叔孫通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註》啖,亦作淡。《如淳曰》食無菜茹爲淡。
又甘之反也。《禮·表記》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又《廣韻》徒敢切,音噉。淊淡,水滿貌。《前漢·揚雄傳》秬鬯泔淡。
又《廣韻》《集韻》《正韻》以冉切,音琰。澹淡,水播蕩貌。《枚乗·七發》湍流遡波,又澹淡之。
又隨風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隨風澹淡。
又淡淡,安流平滿貌。《宋玉·高唐賦》潰淡淡而入。
又《廣韻》《集韻》徒甘切,音談。水貌也。或作澹。
又與痰通。《王羲之·初月帖》淡悶千嘔。《黃伯思云》淡,古痰字。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濫切,音餤。水味也。《中庸》淡而不厭。
又《集韻》以贍切,音豔。水貌。《列子·湯問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張湛讀。
⒈ 谓平淡无奇,不含深致。
引《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河上公注:“言极平常也。”
唐 韩愈 《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你这样一个老实人,改邪归正了,那真成了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老东西了。”
⒉ 没有滋味;没有兴味。
引《淮南子·原道训》:“无味而五味形焉。”
清纳兰性德《如梦令》词:“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茅盾 《子夜》十七:“我就是百事无味,心神不安。”
⒊ 没有气味。
引三国 魏 嵇康 《乐论》:“乾坤易简,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
犹怜雅歌淡无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犹怜雅歌淡无味全诗作者是谁?犹怜雅歌淡无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犹怜雅歌淡无味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