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5:12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紫炬红轮十二行
唐代诗人 张说的《安乐郡主花烛行》。
全诗原文:
青宫朱邸翊皇闱,玉叶琼蕤发紫微。
姬姜本来舅甥国,卜筮俱道凤皇飞。
星昴殷冬献吉日,夭桃秾李遥相匹。
鸾车凤传王子来,龙楼月殿天孙出。
平臺火树连上阳,紫炬红轮十二行。
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绿軿绀幰纷如雾,节鼓清笳前启路。
城隅靡靡稍东还,桥上鳞鳞转南渡。
五方观者聚中京,四合尘烟涨洛城。
商女香车珠结网,天人宝马玉繁缨。
百壶渌酒千斤肉,大道连延障锦轴。
先祝圣人寿万年,復祷宜家承百禄。
珊瑚刻盘青玉尊,因之假道入梁园。
梁园山竹凝云汉,仰望高楼在天半。
翠幕兰堂苏合熏,珠帘挂户水波纹。
别起芙蓉织成帐,金镂鸳鸯两相向。
罽茵饰地承琱履,花烛分阶移锦帐。
织女西垂隐烛臺,双童连缕合欢杯。
蔼蔼绮庭嫔从列,娥娥红粉扇中开。
黄金两印双花绶,富贵婚姻古无有。
清歌棠棣美王姬,流化邦人正夫妇。
平【寅集下】【干部】 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
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
又治之也。《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又《玉篇》平,齊等也。《增韻》平,均也。《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書·君奭》天壽平格。《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又《廣雅》平,均賦。《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又樂聲不相踰越也。《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又《爾雅·釋詁》平,易也。《疏》易者,不難也。《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又歲稔也。《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又《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又《爾雅·釋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澤。一名平。《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又臘月曰嘉平。《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索隱曰:廣雅云,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臘,秦更曰嘉平。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又華平,瑞木名。《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又廷尉平,官名。《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又平原,太平,平陸,地名。《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漢以平原爲郡名。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陸。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又姓。《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又複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又《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
又《韻會》均也。
又《韻會》皮命切,音病。平物賈也。《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又《地官·質人註》質平也。主平定物賈。《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又古與便辯通。《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又叶皮陽切,音龎。《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又《集韻》拼古作平。註詳手部八畫。
臺【卷十二】【至部】
觀,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與室屋同意。徒哀切〖注〗、㙵,古文。䑓,俗字。
(臺)觀四方而高者也。釋名曰。觀、觀也。於上觀望也。觀不必四方。其四方獨出而高者、則謂之臺。大雅。經始靈臺。釋宮、毛傳曰。四方而高曰臺。傳意高而不四方者則謂之觀、謂之闕也。釋名。臺、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古臺讀同持。心曰靈臺。謂能持物。淮南子。其所居神者、臺以游大淸。注。臺、持也。又臺無所鑒、謂之狂生。注。臺、持也。此皆作臺自可通。或作古文握。古文握與臺形相似。从至。从高省。與室屋同意。按臺不必有屋。李巡注爾雅曰。臺上有屋謂之謝。然則無屋者謂之臺。築高而已。云與室屋同意者、室屋篆下皆云从至者所止也。是其意也。㞢聲。徒哀切。一部。
⒈ 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引晋 傅玄 《庭燎》诗:“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唐 白居易 《山枇杷花》诗:“火树风来翻絳燄,琼枝日出晒红纱。”
清陈维崧《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诗:“万点水花笼夜碧,半巖火树落春红。”
⒉ 指用竿架装饰的焰火。
引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贾实斋宪使》:“逼岁欲造火树,正需此(指火药),愿转乞少许。”
⒊ 比喻繁盛的灯火。
引唐 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看灯》诗:“蓟门 看火树,疑是烛龙然。”
宋 张宪 《鹊桥仙》词:“星桥火树, 长安 一夜,开红莲万蕊。”
明 唐寅 《观鳌山》诗之二:“凤蹴灯枝开夜殿,龙衔火树照春城。”
陈毅 《初游青岛》诗:“巨舰泊海中,火树花若燃。”
⒋ 红珊瑚的别名。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变红色者为上, 汉 赵佗 谓之火树是也。”
連【酉集下】【辵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力延切《集韻》《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音漣。《說文》員連也。《玉篇》合也,及也。《廣韻》續也,還也。《集韻》屬也。《正韻》接也。《詩·大雅》執訊連連。《朱傳》屬續貌。《禮·王制》十國爲連,連有帥。《齊語》四里爲連,十連爲鄕。《後漢·韓康傳》連徵不至。
又姻親爲連。《史記·尉佗傳》及蒼梧秦王有連。《註》有連者,連姻也。
又黏鳥曰連。《淮南子·覽㝠訓》連鳥于百仞之上。
又連尹、連敖,皆楚官名。《左傳·襄十五年》屈蕩爲連尹。《史記·淮隂侯傳連敖註》楚司馬官也。
又連山,易名。《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其卦以純艮爲首,山上山下,是名連山。
又鉛之未鍊者曰連。《史記·貨殖傳》長沙出連錫。
又祈連,山名。《前漢·霍去病傳》出北地,至祈連山。《註》卽天山也。
又《韻會》州名。漢屬桂陽郡,隋置連州。
又姓。《左傳·莊八年》齊有連稱。
又《集韻》《韻會》《正韻》力展切,音斂。難也。《易·蹇卦》往蹇來連。《註》連,亦難也。
又遲久之意。
又《集韻》連彥切,音摙。《禮·玉藻》連用湯。《註》連,猶釋也。以湯洗足垢,乾潔其體也。
又《集韻》郞旰切,音爛。連石,山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連石。
又叶離珍切,音鄰。《陸雲·夏府君誄》祈祈縉紳,泣涕留連。故作斯誄,著之不泯。泯音民。
上【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又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又上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又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又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阳【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陽同。見《字彙補》字註。(陽)〔古文〕《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陽氜。
平臺火树连上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平臺火树连上阳全诗作者是谁?平臺火树连上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平臺火树连上阳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