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6:03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回晚平阳歌舞合
唐代诗人 李乂的《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全诗原文:
金舆玉辇背三条,水阁山楼望九霄。
野外初迷七圣道,河边忽覩二灵桥。
悬冰滴滴依虬箭,清吹泠泠杂凤箫。
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
⒈ 前面的溪流。
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诗:“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 郎士元 《赠强山人》诗:“或掉轻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前溪。”
⒉ 古代 吴 地村名。在今 浙江省 德清县。南朝 隋 唐 时江南舞乐多出于此。
引唐无名氏《大唐传载》:“湖州 德清县 南 前溪村,前朝教乐舞之地,今尚有数百家,尽习乐。江南声妓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
⒊ 古乐府曲名。参见“前溪曲”。
更【辰集上】【曰部】 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玉篇》㪅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㪅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轉【酉集下】【車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又《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又《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又《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又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⒈ 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
引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晋 潘岳 《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⒉ 指此种植物的花。
引《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⒊ 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或作 朱,也作 木,均无确证。
引明无名氏《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⒋ 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引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
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
《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橈【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女敎切,音閙。《說文》曲木。《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惟轅,直且無橈也。
又枉也。《禮·月令》命有司申嚴百,毋或枉橈。
又弱也。《易·大過》棟橈,凶。《前漢·高帝紀》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又散也。《易·說卦傳》橈萬物者莫疾乎風。
又摧折也。《左傳·成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橈敗。
又層橈,屋飾也。《淮南子·本經訓》夭矯曾橈。
又柔橈,骨體耎弱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柔橈嫚嫚,嫵媚纖弱。《揚子·方言》自關而西,凡物小謂之孅橈。
又《集韻》《韻會》《正韻》女巧切,音橈。亂也。
又《集韻》爾紹切,音獶。亦曲木。
又《唐韻》《集韻》《韻會》如招切,音饒。楫也。《博雅》楫謂之橈。《後漢·岑彭傳》直進樓船冒突露橈數千艘。《註》露橈,露楫在外,人在船中。
又《集韻》尼交切,音鐃。曲也。
前溪更转木兰桡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前溪更转木兰桡全诗作者是谁?前溪更转木兰桡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前溪更转木兰桡全诗作者是谁?